
微信掃一掃,添加麥肯咨詢微信公眾號
 客戶熱線
- 0871-63179280
 地址
- 昆明市永安國際大廈33樓01室(穿金路小壩立交北側)
 傳真
- 0871-63179280
 
云南省發改革委關于印發《云南省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若干措施》的通知
附件1
《云南省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若干措施》任務分工方案
序號 |
任務事項 |
工作內容 |
責任單位 |
1 |
一、實施通道聯通行動 |
(一)完善綜合交通網絡。 |
省交通運輸廳牽頭,沿線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發展改革委,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有限公司、云南機場集團有限公司配合 |
2 |
(二)推進物流網絡無縫對接。 |
省交通運輸廳、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商務廳,昆明市、昭通市、大理州人民政府等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
|
3 |
(三)優化提升信息網絡。 |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展改革委、通信管理局,昆明市人民政府等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
|
4 |
二、實施產業融合發展行動 |
(四)加大力度承接產業轉移。 |
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教育廳、科技廳、司法廳、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農業農村廳、商務廳、文化和旅游廳、衛生健康委、市場監管局、能源局、投資促進局等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
5 |
(五)推動優勢產業互補發展。 |
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財政廳、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交通運輸廳、農業農村廳、商務廳、文化和旅游廳、能源局、投資促進局、云南機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各州、市人民政府等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
|
6 |
(六)加強產業平臺對接。 |
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科技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商務廳、文化和旅游廳、市場監管局、地方金融監管局、扶貧辦、投資促進局,有關州、市人民政府等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
|
7 |
三、實施合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行動 |
(七)打造對外開放平臺。 |
省商務廳、發展改革委、外辦、科技廳、教育廳、文化和旅游廳、地方金融監管局、廣電局,有關州、市人民政府等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
8 |
(八)推動貿易投資便利化。 |
省商務廳、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市場監管局,昆明海關等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
|
9 |
(九)促進國際產能合作。 |
省發展改革委、商務廳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
|
10 |
四、實施科技協調創新行動 |
(十)強化科研平臺對接。 |
省科技廳牽頭,省教育廳、發展改革委配合 |
11 |
(十一)強化創新主體對接。 |
省科技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農業農村廳、衛生健康委、市場監管局、地方金融監管局配合 |
|
12 |
(十二)探索離地飛地式創新合作。 |
省科技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教育廳、商務廳、投資促進局配合 |
|
13 |
五、實施資金融通行動 |
(十三)擴大投融資對接。 |
省地方金融監管局、財政廳、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云南銀保監局、云南證監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
14 |
(十四)拓展金融業務合作。 |
省地方金融監管局、財政廳、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云南銀保監局、云南證監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
|
15 |
六、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穩脫貧行動 |
(十五)深化對口幫扶和產業帶動。 |
省扶貧辦牽頭,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農業農村廳、商務廳、文化和旅游廳、市場監管局、投資促進局,昭通市、怒江州人民政府配合 |
16 |
(十六)深化人才支持和勞務協作。 |
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教育廳、扶貧辦等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
|
17 |
(十七)創新協作模式。 |
省自然資源廳、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牽頭,省扶貧辦、財政廳、地方金融監管局配合 |
?
?
附件2
云南省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點工作清單(2019—2020年)
序號 |
任務事項 |
工作內容 |
責任單位 |
一、規劃對接 |
|||
1 |
云南省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年度工作計劃 |
對接粵港澳大灣區與粵港澳三地發展規劃、專項規劃,滾動形成云南省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年度工作計劃。 |
省發展改革委牽頭,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有關部門配合 |
2 |
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帶動泛珠三角區域發展對接方案 |
對接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帶動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工作計劃,制定云南省專項對接方案。 |
省發展改革委牽頭,曲靖市、文山州人民政府配合 |
3 |
先進制造業對接計劃 |
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先進制造業發展專項規劃,制定云南省先進制造業對接計劃。 |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
4 |
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接計劃 |
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規劃,制定云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接計劃。 |
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生態環境廳配合 |
5 |
現代服務業對接計劃 |
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現代服務業發展專項規劃,制定云南省現代服務業對接計劃。 |
省發展改革委 |
6 |
數字經濟對接計劃 |
對接粵港澳數字經濟發展專項規劃,制定云南省數字經濟對接計劃。 |
省發展改革委(數字經濟局) |
二、平臺搭建 |
|||
7 |
經濟帶(走廊)建設 |
加快粵桂黔滇高鐵經濟帶建設,積極推動粵桂黔滇高鐵經濟帶合作試驗區(云南園)建設,爭取以“一區四園”的形式共同申報國家級跨區域合作試驗區;深入參與粵桂黔滇高鐵經濟帶產業聯盟建設。 |
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交通運輸廳、工業和信息化廳配合 |
8 |
合力推動中緬經濟走廊建設,建立完善云南—曼德勒合作機制,加強曼德勒、皎漂經濟區建設交流合作,將中緬邊境經濟合作區打造成為中緬邊境產能合作高端平臺。 |
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商務廳、外辦配合 |
|
9 |
共建園區 |
積極推動昭通滇粵產業園建設,成立園區管委會和投融資平臺,推動昭通扶貧綜合物流園、滇東北至粵港澳大灣區貨運班列等配套設施建設。 |
昭通市人民政府牽頭,省扶貧辦、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交通運輸廳、商務廳、投資促進局等部門配合 |
10 |
加快怒江江海扶貧產業園區規劃建設,成立園區建設組織機構,協商簽訂怒江江海扶貧產業園區共建協議,盡快啟動園區建設前期工作。 |
怒江州人民政府牽頭,省扶貧辦、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投資促進局等部門配合 |
|
11 |
會議展覽 |
辦好中國南亞—博覽會暨昆明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中國國際旅游交易會等重大展會,引進粵港澳大灣區技術含量高、質量效益好、帶動能力強的重大項目。 |
省商務廳、文化和旅游廳牽頭,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有關部門配合 |
12 |
組團、組展參與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中國國際高新技術展會成果交易會(高交會)、澳門國際貿易投資展覽會、香港工展會、香港物流博覽會等粵港澳大灣區知名展會,爭取設立云南分會場,引進國內外龍頭企業和高端品牌入駐。 |
省商務廳、投資促進局、科技廳牽頭,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有關部門配合 |
|
13 |
籌辦云南—南亞東南亞教育論壇及教育展,引入粵港澳一流教育資源合作辦學。 |
省教育廳牽頭,省商務廳配合 |
|
14 |
會議展覽 |
積極推動“葡語國家食品展示中心”在昆明設立分站,促推云南綠色食品開拓澳門、葡語國家乃至歐洲市場。 |
省商務廳牽頭,省農業農村廳、發展改革委配合 |
三、互聯互通 |
|||
15 |
深圳—南寧—昆明高速鐵路 |
合力爭取將時速350公里的深圳—南寧—昆明高速鐵路列入國家規劃并建設實施。 |
省交通運輸廳、發展改革委牽頭,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有限公司,沿線各州、市人民政府配合 |
16 |
臨滄—清水河鐵路 |
建設I級單線167公里。 |
省交通運輸廳、發展改革委牽頭,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有限公司,臨滄市人民政府配合 |
17 |
沿邊鐵路 |
建設I級單線1120公里。 |
省交通運輸廳、發展改革委牽頭,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有限公司,文山州、紅河州、普洱市、臨滄市、德宏州、保山市人民政府配合 |
18 |
沿邊高速公路 |
加快騰沖至瀘水、孟連至勐海、河口至馬關、馬關至富寧中長期規劃高速公路項目前期;加快勐醒至江城至綠春高速公路建設。 |
省交通運輸廳、發展改革委牽頭,怒江州、保山市、普洱市、版納州、紅河州、文山州人民政府配合 |
19 |
百色水利樞紐過船設施 |
加快協調解決項目法人組建、工可審批,推動百色水利樞紐過船設施二期工程盡早開工建設。 |
省交通運輸廳、發展改革委牽頭,文山州人民政府配合 |
20 |
航線新開、加密 |
加密昆明機場至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客運航線,爭取開通貨運航線;爭取開通麗江、西雙版納、芒市3個口岸機場至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客運航線。 |
省交通運輸廳牽頭,云南機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配合 |
21 |
支持友和道通航空有限公司開通昆明—香港貨運航線。 |
省交通運輸廳牽頭,云南機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配合 |
|
22 |
烏東德電站送電廣東廣西輸電工程(特高壓多端直流示范工程)云南段 |
建設±800千伏直流線路251公里,換流站1座。 |
省能源局、南方電網超高壓公司昆明局牽頭,昆明市、曲靖市人民政府,云南電網公司配合 |
23 |
多式聯運合作 |
搭建云南與粵港澳大灣區多式聯運公共信息平臺。 |
省交通運輸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配合 |
24 |
支持昆明、大理、曲靖、紅河與廣州、深圳、珠海等地共建以集裝箱多式聯運為核心的內陸無水港。 |
省交通運輸廳牽頭,昆明市、大理州、曲靖市、紅河州人民政府配合 |
|
25 |
開展富寧港與沿海港口的江海聯運合作。 |
省交通運輸廳牽頭,文山州人民政府配合 |
|
26 |
爭取在大灣區臨海物流產業園中建設云南分園。 |
省發展改革委、商務廳牽頭,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配合 |
|
27 |
優化提升信息網絡 |
推動電子政務平臺跨部門、跨城市橫向對接和數據共享,加強部門業務協同。 |
省發展改革委(數字經濟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委牽頭,省直有關部門配合 |
28 |
吸引粵港澳大灣區參與云南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市政、智慧社區以及信息云平臺等基礎設施建設。 |
省發展改革委(數字經濟局)牽頭,省直有關部門配合 |
|
29 |
持續擴容中緬、中老跨境光纜,推動建設中越河口至老街跨境國際通信線路。 |
省通信管理局 |
|
四、產業協作 |
|||
30 |
產業轉移和招商引資 |
積極引進一批先進制造業、新材料、生物醫藥、數字經濟行業龍頭企業、“隱形冠軍”企業入滇發展,從2019年開始,每年通過招商引資引入廣東省在滇投資實際到位資金增長8.5%以上。 |
省商務廳、投資促進局牽頭,省重點產業主抓部門,各州市人民政府配合 |
31 |
制造業 |
打造與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業產業帶功能配套的協同制造示范區,探索建立工業互聯網平臺,促進基于數據的產能優化和區域協同。 |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配合 |
32 |
新材料 |
在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前提下,在審批、資金、稅收等方面支持新材料項目開發,重大項目開發實行“一事一議”政策。 |
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財政廳、省稅務局配合 |
33 |
生物醫藥 |
積極推動中山大學澄江教學醫院建設。支持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和云南省腫瘤醫院合作共建腫瘤專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 |
玉溪市人民政府牽頭,省衛生健康委配合 |
34 |
數字經濟 |
制定出臺《云南省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云南省區塊鏈產業發展規劃》和《云南省關于支持數字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積極引進粵港澳大灣區信息技術龍頭企業,打造智慧旅游、智慧政務、智慧教育、數字醫療、電子商務、產業互聯網等數字經濟平臺,建設數字經濟開發區。 |
省發展改革委(數字經濟局)牽頭,省投資促進局配合 |
35 |
現代服務業 |
研究制定港澳專業服務機構設立或執業管理辦法,對港澳會計、稅務、建筑、金融、法律、咨詢、管理等專業人才獲得云南執業資格給予特殊安排。 |
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市場監管局配合 |
36 |
綠色能源 |
吸引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參與大理、文山、昭通、曲靖、紅河綠色低碳水電鋁材一體化基地建設。 |
昭通市、文山州、大理州、曲靖市、紅河州人民政府牽頭,省發展改革委、能源局配合 |
37 |
綠色食品 |
實施“云品入灣”工程,推進云菜、云果、云花、云茶、云藥、云咖等“云系”綠色農產品基地、品牌、流通體系建設和扶貧助農農產品商標運營,配套建設產地集配中心。 |
省農業農村廳牽頭,省市場監管局、發展改革委配合 |
38 |
支持與粵港澳大灣區農批市場、餐飲連鎖、大型商超、生鮮農產品電商(平臺)、O2O社區便利店等建立定向采購機制,發展訂單農業,搭建線上線下、批發零售相結合的特色農產品經貿展銷平臺,鼓勵云南農產品企業在粵港澳市場設立分支機構和銷售網點。 |
省商務廳牽頭,省市場監管局、農業農村廳配合 |
|
39 |
健康生活目的地 |
打造“航空+旅游”、“高鐵+旅游”,開通昆明、麗江、大理等地與粵港澳旅游航線和高鐵旅游線路,設計推出省內景區直達環線旅游路線,推動景區之間“鐵、公、機、船”無縫對接,不斷完善落地租車+酒店系統布局和通關便利化等措施。 |
省文化和旅游廳、交通運輸廳牽頭,省財政廳、商務廳、云南機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各相關州市人民政府配合 |
40 |
吸引粵港澳大灣區一流投資主體為云南特色小鎮、康養小鎮和美麗縣城的規劃建設運營注入發展資金和先進文化理念。 |
各州、市人民政府牽頭,省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廳、商務廳、投資促進局配合 |
|
五、“一帶一路”建設 |
|||
41 |
推動貿易投資便利化 |
建立健全滇港、滇澳合作機制,探索構建跨境貿易管理大數據平臺,精心籌辦“云品香港行”、“云品澳門行”活動。 |
省商務廳、外辦牽頭,省發展改革委配合 |
42 |
積極申報建設中國(云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 |
省商務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配合 |
|
43 |
探索云南與粵港澳大灣區鐵路、水路和公路運輸實行“多點報關、口岸驗放”的監管模式,實現與粵港澳大灣區“單一窗口”業務協同,推進口岸監管部門間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 |
省商務廳牽頭,昆明海關配合 |
|
44 |
研究制定港澳投資者“一站式服務”工作辦法,使港澳專業人士與企業在云南從業投資營商享受國民待遇。 |
省商務廳、市場監管局牽頭,省投資促進局,各州、市人民政府配合 |
|
45 |
推動貿易投資便利化 |
推動云南與港澳人員跨境便利執業。 |
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
六、科技創新 |
|||
46 |
強化科研平臺對接 |
加強與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中新廣州知識城等平臺的對接合作,爭取在云南設立創新服務中心和產業化基地。 |
省科技廳 |
47 |
推動中山大學、香港大學、澳門大學等粵港澳重點高校與云南高校開展聯合辦學,與科研院所共建聯合實驗室、轉移中心、研發中心和大學科技園,優先將大院大所成熟項目引入進行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
省教育廳、科技廳 |
|
48 |
強化創新主體對接 |
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入滇行動,支持在滇建立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實驗室、產學研聯合平臺等,與云南企業、機構共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推動大灣區科技成果在滇率先轉移轉化。 |
省科技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農業農村廳、商務廳、文化和旅游廳、衛生健康委配合 |
49 |
支持粵港澳高校、科研院所、行業協會、知名企業參與云南綠色食品國際合作研究中心、云南鋁工業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硅工業工程研究中心、云南國家貴金屬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等科研平臺實施的科研項目,開展重大關鍵技術聯合攻關。 |
省科技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農業農村廳、商務廳、文化和旅游廳、衛生健康委配合 |
|
50 |
探索離地飛地式合作 |
研究建立“離地孵化器”和飛地“技術研發外包中心”,與粵港澳高校、院所、園區、企業合作建設離地研發聯合體和眾創空間 |
省科技廳牽頭,省教育廳、工業和信息化廳配合 |
七、金融對接 |
|||
51 |
擴大投融資對接 |
支持富滇銀行等省內金融機構港股上市工作。到2022年,力爭培育和推動15家以上優質企業到香港、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 |
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牽頭,云南證監局配合 |
52 |
拓展金融業務合作 |
協商簽署與港交所、深交所戰略合作協議,推動云南省企業到港交所、深交所上市、發債。 |
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牽頭,云南證監局配合 |
53 |
支持粵港澳銀行駐滇機構加強與本行海外機構對接,共同向總行爭取將南亞東南亞相關業務落地我省。充分發揮粵港澳銀行在滇機構作用,爭取其母行授權與省內銀行采取聯合授信或銀團貸款等方式為境內外重大合作項目提供融資服務。 |
云南銀保監局牽頭,省地方金融金管局、財政廳、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云南證監局配合 |
|
54 |
支持省內金融機構與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機構合作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有序擴大富滇銀行與微眾銀行聯合貸款業務。 |
云南銀保監局牽頭,省地方金融金管局、財政廳、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云南證監局配合 |
|
55 |
加快推進我省港資合資證券公司設立工作。 |
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牽頭,云南證監局、省國資委配合 |
|
56 |
鼓勵符合條件的省內金融機構到大灣區設立分支機構。 |
省云南銀保監局、云南證監局牽頭,省地方金融監管局、財政廳、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配合 |
|
八、東西部扶貧協作 |
|||
57 |
深化對口幫扶和產業帶動 |
支持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到昭通、怒江等地規劃建設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農產品收購倉儲物流中心、農產品物流網絡和冷鏈物流。 |
昭通市、怒江州人民政府牽頭,省農業農村廳、商務廳、投資促進局、發展改革委配合 |
58 |
利用廣交會、廣博會、農博會等粵港澳展會資源,每年聯合幫扶地開展1次以上招商引資或農產品推介宣傳活動,推動昭通、怒江綠色優質農產品進入粵港澳市場。 |
昭通市、怒江州人民政府牽頭,省農業農村廳、商務廳、投資促進局配合 |
|
59 |
擦亮 “昭通大山包”、“怒江大峽谷”等旅游品牌,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建設旅游幫扶示范樣板工程。 |
昭通市、怒江州人民政府牽頭,省文化和旅游廳配合 |
|
60 |
制定完善“攜手奔小康”三年行動計劃和年度實施方案,探索鎮鎮、村村結對幫扶措施。 |
省扶貧辦 |
|
61 |
結合“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示范縣創建工程,推動更多粵港澳民營企業參與到“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協作。 |
省扶貧辦牽頭,省農業農村廳、商務廳、投資促進局配合 |
|
62 |
支持貧困縣每年分批分類組織赴粵港澳大灣區考察,開展農業、林業、水產畜牧業、旅游等促進貧困人口就業增收的特色產業對接,引導能夠帶動貧困戶發展的合作組織和龍頭企業到縣投資落戶。 |
省扶貧辦、商務廳、投資促進局、農業農村廳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
|
63 |
深化人才支持和勞務協作 |
研究制定扶貧人才激勵政策。 |
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
64 |
建立完善云南與粵港澳大灣區勞務輸出對接機制。 |
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
|
65 |
探索開展貧困人口勞務輸出對接試點,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導更多粵港澳企業參與勞務輸出對接試點工作,開展訂單培訓和定向輸送。 |
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
|
66 |
鼓勵貧困縣結合實際制定鼓勵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獎勵政策。 |
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扶貧辦 |
|
67 |
深化人才支持和勞務協作 |
允許粵港澳有資質的培訓機構進入我省培訓市場,參與貧困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與創業培訓。 |
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扶貧辦 |
68 |
創新協作模式 |
探索“三區三州”及深度貧困縣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在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框架內開展交易。 |
省自然資源廳牽頭,省扶貧辦配合 |
69 |
探索“政策性金融+”扶貧模式,推動兩地金融機構建立戰略合作關系,設立扶貧資金,專項用于貧困地區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等領域。 |
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牽頭,省地方金融監管局、扶貧辦、財政廳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