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掃一掃,添加麥肯咨詢微信公眾號
 客戶熱線
- 0871-63179280
 地址
- 昆明市永安國際大廈33樓01室(穿金路小壩立交北側)
 傳真
- 0871-63179280
 
戰略不是規劃出來的,而是打出來的!
1
方向沒有絕對正確,只有大致正確
?
一個公司在自己的漫漫征途中,沒有方向或者方向南轅北轍肯定是不行的,但時時要求方向絕對正確是完全不切實際的。
?
我們都不是先知,無論是我們的生活還是從事的事業,大部分時候都是以史為鑒,也就是用倒視鏡來預測未來,怎么可能方向絕對正確?
?
一個公司做到方向大致正確,其實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① 王安因為不能看到PC機替代小型機的大致方向而倒閉;
?
80年代初,王安靠在計算機領域掌握的先進技術成為全球第五富翁和華人首富,被認為是第一個全球意義上的華人企業家,連微軟公司的比爾·蓋茨都說,如果王安能完成公司的戰略轉折的話,就不會有他的微軟公司,自己現在可能就是個數學家或律師。
?
但王安不主張開放投資,也不相信美國的公司制度,他多次表示,“因為我是公司創始人,我對公司擁有完全的控制權,使我的子女能有機會證明他們管理公司的能力”。但遺憾的是,他的接班人沒有抵擋住其他新興IT企業的競爭。
?
——摘自2010年10月8日出版的《環球時報》第7版《大交班考驗中國家族企業》一文
?
② 柯達因為不能看到數字技術對膠卷全面替代的大致方向而衰落;
③ Nokia手機王國因為不能看到iPhone代表的智能手機大致方向而轟然倒地;
④ 微軟因為一直不能看清楚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大致方向而苦苦掙扎,直到看到并抓住云計算的大致方向而重獲新生。
?
多少大公司倒在方向大致不正確的路上!
?
其實,人類的進化也是方向大致正確的結果。
?
我們可能都看過下面這張圖片,人類的進化一目了然,從爬行的猿猴開始,從左到右一個比一個站得直,一環扣一環地進化到現代直立人。
?
但其實人類的進化并不是如圖所展示有這么絕對的正確進化方向,地球的生命進化史上從來沒有一個絕對完美的進化鏈條。
?
從單細胞生命到多細胞生命,從水生動物到陸地動物,從卵生動物到哺乳動物,從猿到人,環環相扣,進化更像是一棵樹上的樹杈,不斷地發散。
?
即使我們僅僅從進化這棵大樹上截取人類進化這一小叢樹枝,上面也有枝枝叉叉,每一根小樹枝,都代表了人類進化中的一個支系,但其中只有最長的那根樹枝代表了現代人的進化過程。
?
在已有發現的化石中,可以探明人類進化的相關的化石就有十五種之多,其中有些化石種類并不屬于現代人類這一脈,是人類進化的旁支。
?
進化沒有絕對正確的方向,只有大致正確的方向。在這個大致方向的指引下,哪個族群更能適應環境,更有內在活力,就更可能最終占領智慧生命的至高點,并封鎖了其他物種的攀登路徑。
?
人類文明發展到現在,未來更是充滿不確定性。
?
在面向數字化社會、智能化社會,面向更不確定的未來,很多公司高管、企業管理學家都在反思、重新評估戰略的作用與價值。
?
戰略不是不重要,而是很重要。但是怎么看待戰略本身,以及如何在不斷調整中推動戰略執行更為重要。
?
2
成功最大的敵人,是沒有立刻行動
?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是這樣定義“決策”的:
決策是一種判斷,是若干項方案中的選擇。所謂選擇,通常不是“是與非”間的選擇,至多只是“似是與似非”中的選擇。
?
在1978發表于《管理科學》(Management Science)的一篇有影響力的文章中,亨利?明茨伯格提出了“應急戰略”(emergent strategy)概念,將其與“預定戰略”(deliberate strategy)區分開來。
?
在1994年大獲成功的《戰略規劃的興衰》(The Rise and Fall of Strategic Planning)一書中,明茨伯格向學術圈外的商界讀者普及了這一概念。
?
與預定戰略不同,應急戰略并非精心籌劃的產物,而是體現企業對市場環境變化的即時反應。
?
而《哈佛商業評論》在2014年刊登了羅杰?馬?。≧ogerL. Martin)的一篇文章《如果你對自己的戰略很有把握,那它可能有漏洞!》,也同樣引人深思。
?
這篇文章有幾個核心觀點是非常有意思的:
?
?
在這個過程中,組織充滿活力就份外關鍵。
?
任總前一段和我們思想研究院對話時說:
做事業就像舞龍,龍頭要抬起來,這就是方向,大致要正確;更重要的是隨后龍身子要舞動起來,要有力,整個龍才能舞起來、活起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
軍隊里流行這樣一句話:戰術有千百條,頭一條就是肯打,離開了肯打,其他的全是白扯。理論玩得非常漂亮,天花亂墜,離開了肯打,一切皆空。
?
成功最大的敵人,不是沒有機會,而是沒有立刻行動。
?
對于一個容易犯官僚主義問題的大公司來說,立刻行動、肯打、能打就意味著組織活力。
?
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在其旗下的湖畔大學的講課中坦言:
“大部分今天看來成功的所謂戰略決策,常常伴隨著偶然的被動選擇,只不過是決策者、執行者的奮勇向前罷了。其實回頭來看,我們很多正確的選擇都是偶然做出的。戰略是打出來的,已經總結出來的戰略基本跟你沒關系。”
?
華為的發展過程何嘗不是如此?
?
3
“取乎其上”就是大致方向正確
?
華為當年在固網獲得成功后,下一跳的關鍵是無線領域。但是在無線領域里,華為碰見了巨大的困難,甚至差點就熬不過來。
① 我們當時只有固網的研發能力,沒有想到無線的技術門檻那么高,很多關鍵技術問題遲遲解決不了;
② 我們只有固網的市場眼界,不知道無線不能插花,只能是整網建設;
③ 我們更只有國內固網的戰略視野,不知道無比巨大的全球無線大世界在等著我們。
?
可以說,在相當長時間內,華為的無線是在方向大致正確與大致不正確之間搖擺。
?
之所以最后能走出困境,比同樣煎熬的摩托、阿朗、北電最后多口氣,除了公司不上市、不貪婪更能熬之外,最核心的還是華為的團隊有持久戰斗力,不怕困難,永遠充滿激情。
?
回過頭來想,如果華為不能在無線上熬過去,我們現在就是一個奄奄一息的固網公司。不會有現在的“圣無線”,更不會有什么“神終端”,連現在大家在心聲上斥責華為云計算如何如何、AI如何如何的機會都沒有。
?
華為手機業務發展歷史也是如此?;叵肴A為手機發展的過程,犯了不少錯誤,走了不少彎路。
?
IDEOS、Ascend品牌投了不少錢,估計快沒有人記得了;原來預想中主打是D、P系列,Mate只是嘗試性的細分市場產品,結果Mate 7大獲成功后,Mate持續成為華為產品明星,D系列不見蹤影了。?
?
回過頭看這幾年消費者BG的戰略規劃,我估計至少每年的規劃有四分之一是不到一年就基本失效了,兩年下來,可能一半就失效了。
?
但華為手機怎么就成功了呢?
我認為是,首先關鍵是大致方向正確,在關注客戶體驗、核心技術、質量、往高端品牌發展、拓展全球市場、端云協同、按消費品規律運作等,一直沒有變。
?
然后是整個團隊在充滿活力和張力、甚至略顯魯莽的老余(余承東)帶領下,踏踏實實打好每一場戰,打出來的。?
?
老余曾經當過一段時間我的領導,他的領導風格和其他人很不一樣,剛來的時候,經常用孔子的名言“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鼓勵我們,讓我們瞄準卓越的目標,努力下來,至少能取得中等的成果。
?
我理解,這種“取乎其上”就是大致正確的方向。后來,毫無疑問,華為消費者業務也是這樣被要求的,也是這樣做的。
?
我有個感慨,戰略有的時候也神奇,就是一個偶遇接一個偶遇。
?
華為不是處處都正確,而是經常犯錯誤,iNet、IP DSLAM出錯,無線出錯,PHS和CDMA繞過彎子,印度市場摔過大跟頭,歐洲市場登陸戰差點被人趕下海,美國市場錯失機會。
?
我們有的時候戰略正確,有的時候大致正確,有的時候甚至大致不正確。
?
戰略對的時候我們能加快發展,不太對的時候能及時調整。
華為總體上靠的是快,學得快、做得快、改得快,快的后面是勤奮,勤奮后面就是組織活力,上上下下的組織活力。
?
任總為什么在公司這么多年特別推崇“熵減”的管理哲學?
因為熵減的核心價值就是激活組織和組織中的人。
?
因此,我認為,在更加不確定的未來面前,“方向要大致正確,組織必須充滿活力”這句話是具有非?,F實的指導意義的。
?
4
什么是組織充滿活力?
?
組織充滿活力,從字面上,從前后邏輯關系上,很容易理解為方向大致正確后,下面干活的團隊充滿活力,在給定的方向上嗷嗷叫地往前沖。
也就是領導負責方向大致正確,下面干活的負責組織充滿活力。?
?
多么清晰、完美的分工!
?
但我認為這是有很大的誤區。我理解這種充滿活力,是整個組織上上下下的充滿活力,特別是決策團隊的充滿活力。
?
為什么我特別提出決策團隊的充滿活力?
?
就是因為不確定的未來對戰略制定的挑戰越來越大,做到大致正確相當不容易,決策執行需要充滿活力,決策制定、決策落實、決策調整更需要充滿活力,用決策層的開放、努力、敢于自我批判、親力親為來彌補可能的戰略能力缺失。
?
毋庸諱言,華為在成為一個大公司后,大公司該有的毛病,比如機構冗余、層層匯報、權利分散、決策緩慢、部門墻厚重等都在發生。
?
我認為,其中決策組織缺乏活力,缺乏效率,缺乏最后的擔當,也缺乏彈性,是相當大的一個問題,尤其是在面向一些戰略性的領域,比如云、比如平安城市,比如AI。
?
有位曾經從摩托羅拉工作多年的高管加入華為成為高管(現已離職)后,歷經摩托羅拉的官僚體制折磨,同樣也感受到華為的官僚主義。
?
在華為工作多年后,他曾經很悲哀地說過,看來,在大公司只能用摔跤(摔跟頭)來學習,什么人都推不動,只有摔了跟頭、摔痛了才能學習,才能有所改變。
?
因為當前面臨更不確定的未來,很多關鍵性的業務決策難度事實上大大增加了,公司決策層在相當多的時候變的更為謹慎,這種謹慎就轉換為對下面業務匯報部門的地獄式煎熬,評審、評審、再評審。
?
比如:
?
① 做沒做過市場調查?
② 做沒做過客戶訪談?
③ 有沒有做過友商分析?
④ 何以證明你這個邏輯是符合商業本質的?
⑤ 對一個東西的商業本質是有很多認識的,何以證明你的認識就高人一籌?
⑥ 何以證明你的價值是超預期的?
⑦ 何以證明你的預設就是正確的?
⑧ 你的收入、利潤、現金流預測是什么?為什么能做到?為什么這些不是創造的數字呢?你怎么保證出現偏差之后進行調整?
……
?
匯報一次接一次,一個委員會接一個委員會匯報,下面PPT做了無數版本,做PPT的人死了無數腦細胞。
?
其實,我們都知道,在當今復雜的形勢下,戰略規劃無法消除風險,最多只能提高成功幾率。若想勇敢做出戰略抉擇,管理者必須首先接受這一事實。
?
這種關鍵業務領域的拓展,其實和創業是非常像的,再有能力的創業者也無法在出發之前就想清楚所有的事情。即便是你已經想清楚,一旦開始做也會發生很多變化。
?
絕大多數公司成功時的方向和最初設想的產品都大相徑庭。
創業者需要在前進的過程中根據市場的情況以及消費者的反應,甚至是競爭對手的動態來隨機應變。
?
這種應變就是一種重要的組織活力,而我們正在日益喪失這種寶貴的活力。
?
5
什么是決策組織
?
我理解,決策組織不是評審組織,是負責最終勝利的主管組織,目的是獲取最后的勝利,打仗只是過程,膠片評審只是手段。
?
在關鍵戰略領域決策者不能僅是評審者的角色,不能只是懷疑和挑戰,一定要:
?
這就好像一個精英小團隊,主管是領導,也是打仗的主力,擼起袖子親力親為,是身先士卒的決策執行者,這樣帶著團隊往前奔,才能完成艱巨的挑戰任務。
?
借用克勞塞維茨一句名言:面對戰爭中的不可預見性,優秀指揮員必備兩大要素,這兩大要素在和平時期一個也看不出來,但在戰爭時期是絕對管用。
第一,即便在最黑暗的時刻也具有能夠發現一線微光的慧眼;
第二,敢于跟隨這一線微光前進的勇氣。
?
對于優秀指揮員個人,前者是智慧,后者是勇氣;對于組織來說,前者是大致方向要正確,后者就是組織要充滿活力。
?
消費正在全面升級,傳統品類的邊界正在逐漸消融,而新的場景化品類正在重塑,消費隨機性大大增加,盒馬鮮生的快速發展就是一大例證。
?
時代充滿變數,品類化決策和品牌化決策成為用戶心智的第一入口?;诖?,品牌成為新商業的第一因。如何在新形勢下構建合適的品牌戰略?成為企業家必須要思考的一個問題。(本文完)